中國美術館"大師講大美":余秋雨精彩講述"中華文化之美"
來源:中國美術館 時間:2017-06-05
中國美術館6月5日訊 2017年5月31日下午,本年度首場“大師講大美”系列學術講座在聽眾的掌聲和期盼中拉開帷幕。正值“余秋雨翰墨展”展出之際,中國美術館特邀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為公眾帶來一場題為“中華文化之美”的精彩演講。余秋雨先生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梳理了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和中華文化創造美、發展美的歷程,為聽眾呈現了一場難得的精神盛宴。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全國各地的聽眾以及媒體記者200余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講座現場氣氛熱烈
余秋雨先生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原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上海圖書館理事長。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代表作有《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君子之道》《何謂文化》《冰河》《千年一嘆》等。
主講人余秋雨
講座伊始,余秋雨為大家扼要地說明了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概念,強調中華文化之美的巨大基石在于時間的長遠和空間的龐大。他縱觀歷史,以甲骨文線條之美為始,以時間為軸,講述了商代成為中國美學起源的原因;周朝“禮儀之美”“無害之美”的美學思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美學盛會是中國美學全方位奠基的因素;魏晉時期的名士在美學領域跨越式的發展;唐代的美學、審美大爆發;夾雜著沉淀狀態和邊緣狀態美學特征的宋朝;元代孤獨安靜的文人繪畫和元雜劇彌補了中國美學的巨大缺漏;盛極而衰的明清等篇章。他從孔孟、老莊講到屈原、曹操、陶淵明,這些名家不僅論述美,他們的文風也體現、創造著中國的美學特色。
吳為山館長為余秋雨先生頒發“大師講大美”邀請函
余秋雨總結道,在教育家蔡元培心目中,美有宗教般的力量。無論對個人和民族來說,或是從歷史、空間的角度來看,美都是個大課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華民族陷入奄奄一息之境地時,有人說它將萬劫不復,然而中華文化似乎存在著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不僅僅是孔子所說的個人生命的歸宿地,也是民族生命的歸宿地,中華文化的美讓我們每每感到這種力量。所以中華文化之美是中華文化的生命所在,希望有更多的人都投向追尋大美之道。
在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中,余秋雨通過世界歷史和文化的經緯線清晰而生動地勾勒出中華文化美的歷程。講座過程中掌聲此起彼伏,現場氣氛熱烈。在答問環節中,聽眾們踴躍提問,余秋雨一一予以解答。
吳為山館長發言
在聽眾提到關于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問題中他說到:“一定要理解新陳代謝的規則,創新發展是重點,而不要全部墨守陳規?!彼€講到:“要學會為文化做減法,為美做減法?;謴椭腥A民族原本精干的體格,健美的體態和強健的筋骨。中華文化的美應該是健美的,讓新生的美和世界的美組合起來,創造新的美,這是非常重要的?!痹诨卮鹇牨婈P于當代書法藝術該如何發展的問題時,余秋雨談到:“書法在我的生活中是一種自然為之的狀態,希望不要過于專業化的劃界,劃界是很多藝術、文化僵持的原因,要破除界限。當書法成為越來越多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時,書法藝術也必將有更美好的明天?!?/p>
講座現場氣氛熱烈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代表中國美術館向余秋雨贈送了“大師講大美”邀請函和紀念杯,并對余秋雨精彩的演講表示感謝。也結合余秋雨先生關于書法的答問,吳為山館長總結道:“書法乃文化之法,乃人生之法,它涵蓋著一個民族的智慧與審美,因此書法藝術不止是寫字,更是漫漫人生中的文化積淀。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中,余秋雨先生把中華文化之美講得栩栩如生、洋洋灑灑。在欣賞余先生的書法藝術時,我們要用文化歷史的眼光來看待他的書法的敏銳性,在他文化之美和書法點畫之美的行云流水中感受他心懷古人的高遠精神境界和文化內涵。他的書法藝術和他的文學成果一樣是一道美的文化風景線”。
年輕觀眾提問
作為中國美術館2015年正式推出的高端學術類公共教育品牌,“大師講大美”學術講壇旨在從多領域切入,以跨界性、學術性、社會性探討美育相關話題,為公眾呈現多視角、多層次、高水平的教育活動,讓各領域大家的智慧和對美的體悟具有更宏觀、更廣泛的社會引領作用,讓公眾能從更多角度感悟到大美的真諦。未來,中國美術館還將秉承推廣社會美育的使命,不斷豐富講座內容,推出“大師講大美”和“藝術講堂”等品牌化的公共教育活動,探討美育話題,弘揚大美之道。
熱心觀眾提問